文章詳目資料

2009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作為社會學的易卜生戲劇——以歐斯特麥耶 (Thomas Ostermeier)的《玩偶之家-娜拉》為例
卷期 2009
作者 耿一偉
頁次 067-084
出刊日期 200912

中文摘要

目前擔任柏林列寧廣場劇院(Schaubiihne am Lehniner Platz)總監的劇 場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他所執導的《玩偶之家一娜拉》 (Nora) 1,於2006年10月來台演出。這齣戲於2002年11月在柏林列寧 廣場劇院首演,歐斯特麥耶的訖釋手法與結尾,在當年造成相當大的轟 動。我在台北的演出現場,買到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娜拉》節目手冊, 結果翻開來一看,令我十分驚訝。因為手冊的開頭,映人眼簾的,不是 導演的話,不是劇情大綱(完整劇本附於手冊後面),而是德國知名社會學 家盧曼(Niklas Luhmann)《作為激情的愛情:親密關係的符碼化》摘錄,內容從十四章〈愛與婚姻〉的 結尾到十五章〈現在該如何?問題與選擇〉的前半部,頁數高達7頁。 國內社會學界對盧曼並不陌生,坊間也有他的作品出版,包括《社會中 的藝術》、《社會的宗教》、《對現代的觀察》與《大眾媒體的實在》等。 這樣的安排,勢必暗示了導演的詮釋角度,帶有某種社會學的意味。 這就是說,劇場不但是一種娛樂,一種藝術,它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論壇, 能夠讓我們觀察人類行為的類型特質,而這種普遍特質並非是形而上概 念或純心理角度,而是抽演繹自具體的社會脈絡。所以歐斯特麥耶說:「 我切入問題的角度通常是社會學的觀點,我喜歡的是對眼前世界提出當 下問題的劇本,相對的,對導演作品則興趣缺缺:因為,我們怎能捕捉到那個時代的想像是什麼。」(表演藝術雜誌2000/9:93)本文的結構分成三個部分,首先從易卜生《玩偶之家》的製作條件 出發,說明該劇與德國劇場的關係;其次分析導演的詮釋手法,在德國 的製作環境中,如何取得一定的對話語境;最後觀察盧曼的社會學觀點, 能為易卜生《玩偶之家》帶來什麼新詮釋,並挖掘易卜生戲劇與社會學 的關係。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