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人類學刊 ScopusTSS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Learning and Narratives of Identity: Aboriginal Entrepreneurs in Taiwan
卷期 2:1
並列篇名 學習與認同:臺灣的原住民創業者
作者 Scott Simon
頁次 093-117
關鍵字 原住民學習經濟發展企業經營認同indigenous peopleslearningeconomic developmententrepreneurshipidentityScopusTSSCI
出刊日期 200406

中文摘要

歷史的情境讓原住民社群失去原有的狩獵與生計活動,並迫使個人和家庭學 習新的經濟行爲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原住民成爲Lave與Wegner (1991)所謂 的「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的新成員。在臺灣,這通常是指進入小 商品生產模式的商業活動中而成爲創業者或勞工(Gates 1996)。在任何一種情況 下,經濟變遷都意指學習新知識以及在新情境中新的主體位置。
相較於漢人,臺灣原住民除了有較高的失業率及較低的薪資所得之外,原住民 就業者所從事的亦大多數屬於低薪之人力勞動的工作。面對現實而嚴苛的經濟遠 景,許多都市原住民開始自行創業。至1999年,創業者約佔一般人口的百分之十 六,而在原住民人口中,創業者則佔有百分之十二的比例。本文是筆者有關臺灣女 性創業者硏究計畫的一部分(Simon 2003),主要是從兩位泰雅族女性創業者的故 事來探討學習與經濟行爲。原住民在接觸發展以及全球化時,他們是如何學習新的 經濟技能?而在他們的工作生活中,學習與認同又具有什麼樣的關連?
Lave和Wenger (1991)的硏究主要是專注在新進者成爲實踐社群之成員時, 所面對的不相稱學習情境。由於位處優勢地位的漢人對臺灣的市場及其他學習環 境的宰制性掌控,致使原住民創業者仍是居於相當邊緣的位置。在漢人控制了絕大 部分資源的情況下,原住民遭受到不平等待遇,這其中包括了市場通路。
在臺南的兩位泰雅婦女Dewas和Dabas,她們的生命史顯示出原住民創業者 所學習的除了有新的經濟技能外,也同時學習如何以特殊的實踐慣性(idioms of practice)來凸顯其原住民的身分。爲了有別於漢人資本家,在這些故事中最引人 注目的認同形式,乃是原住民將自己的特性界定成非理性的。這種認同——非資本 家的原住民——是透過企業經營是一種學習經驗的慣性所形成的。當不同實踐社 群間的界限成爲焦點時,學習的慣性更強化了族群的界限。
然而,原住民不善於經營生意的慣性已經成爲一種標籤。這正是Gramsci所 謂的「霸權」(hegemony)。如同霸權的其他形式一樣,那些被排拒在權力之外的 人會將這種非理性認同內化(internalized)。本文個案中的創業者,會與他們的原 生社群保持某種程度上的距離。不同於大部分的學習者是將學習並擁有技能視爲 理所當然,這些創業者在敍事中反而著重在他們學習的過程。隨之而來的認同即產 生了雙重區辨的作用——旣區隔了「傳統的」原住民與「現代的」漢人,同時又將他們自身與原住民的社群區隔開來。由此不但更坐實了原住民在整體社會的下層 地位,同時也讓許多成功的原住民被冠上「眼睛長在頭頂上」、驕傲而看不起其他 的原住民同胞的名聲。
然在Gramsci的觀點中,霸權從來不是全面的,且通常只是更大的階級鬥爭 的一部分。他主張底層群體一且有力量可以動員組織,就能改變社會。在臺灣的民 主改革與社會運動的興起中,已賦與原住民權力去動員組織並挑戰長久以來支配 他們的體系。在這同時,全球化也讓企業經營對鄕村地區的原住民社群產生了吸引 力。我們會繼續的探討,以瞭解原住民學習新的經濟技能是否能給予他們權力,而 不只是讓原住民面對新的剝削形式而已。

英文摘要

Over 400,000 people of Taiwan’s population of 22.4 million belong to ten officially recognized groups of Austronesian origin. After a century of coloni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ir lands have reasingly com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Forestry Bureau, national parks, and Taiwanese corporations. Sinc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have deprive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of their former hunting and subsistence activities,aboriginal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are forced to learn new forms of economic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they become new members of what Lave and Wegner called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Lave and Wegner 1991). In Taiwan, that generally means entering the petty commodity mode of production (Gates 1996) as entrepreneurs or workers. In either case, economic change means learning both new knowledge and a new subject position in a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part of a larger study on women entrepreneurs in Taiwan, looks at the themes of learning and economic behavior in the narratives of two aboriginal women entrepreneurs in Tainan. How do aboriginal individuals learn new economic skills when they come in contact with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How are learning and identity related in their work lives? Although exploratory,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inspires new perspectives on aborigi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