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高雄市國小資優生學校與家庭適應問題之調查研究
卷期 2010
作者 蔡明富薛育青黃明雅朱怡勳
頁次 219-243
出刊日期 201012

中文摘要

適應可包括人與環境適應的過程、適應的技能、及適應的結果(孫敏華,1999)。故適應是指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包含整個歷程與結果,而個人是否適應良好,視其與環境是否取得和諧的關係而定。資優生雖然認知能力發展優異,但許多研究卻發現其有可能出現認知與社會情緒發展不均衡情形(Silverman, 2002)。因此,資優生具有其特殊的情意特質(differential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需求,顯示資優學生面對環境的挑戰,也會形成不同適應類型。故資優學生之適應問題值得探討。VanTassel-Baska 與Olszewski-Kubilius(1989)曾探討學校、家庭與自我層面對資優生之影響。Silverman(1993)提出在資優生輔導模式架構中,資優生的生態系統介入(包括自我、學校、同儕、家庭與社區)的重要性。顯示資優生的成長,學校、家庭扮演著重要角色。Sowa 與May(1997)也提出學校與家庭環境對資優學生社會與情緒發展甚為重要。因此,資優生適應問題探討應兼顧學校與家庭層面。國內外探討資優生適應內容常以單一向度為主,如探討資優生之人格特質(陳玫玲,1996;孫瑜成,2004;Arthur, & Hayward,1997)、他人期望(Clark, 1997; Gari, Kalantzi-Azizi, & Mylonas,2000;Rimm, 2003)、學習適應(Rimm, 2003;Winner & Karolyi,1998)、情緒及行為適應(李乙明,1999;Gallucci, 1988;Richards,Encel, & Shute, 2003)、人際適應(蔡明富、吳武典,2000;Genshaft,Greenbaum, & Borovsky, 1995; May, 1994;Rimm, 2003)、生涯適應(林幸台,1993;Rainey & Borders, 1997)。鮮少研究探討資優學生多向度適應問題,以及適應問題之分佈情形。綜上所述,資優生學校與家庭適應問題亟待重視,探討資優生學校與家庭適應問題內容應考量多元性與分佈性,將有利學校與家長提供資優生適切輔導策略。因此,本研究擬探討資優生之學校與家庭適應問題內容與分佈。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