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一長期門診心智化導向團體中的依附模式初探
卷期 24:3
並列篇名 A Pilot Study on the Attachment Styles Observed in A Long-term Mentalization-informed Group Psychotherapy
作者 周勵志林星翔郁海琨
頁次 034-042
關鍵字 心智化團體團體心理治療依附模式TSCI
出刊日期 201809

中文摘要

目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案主受到他們不安全的依附模式的影響,常常會在構建治療同盟 過程中表現得抗拒/不合作。Fonagy 和Bateman 認為,嬰幼兒階段的依附關係中 心智化失敗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案主的核心病理。心智化指瞭解自己與他人認知與 情緒狀態的能力,此治療模式重新創造出一種安全依附關係,案主在其中感受到 的再撫育經驗,使心智化能力得以發展甚至興旺;心智化導向治療模式是目前被 認為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案主有顯著療效的治療模式之一。本項研究整理歸納五名 成員的團體呈現,內容涵蓋一般對話和團體衝突的因應,並藉此歸類他們的依附 模式,以作為後續治療的參考。 方法:始於2001 年三月,此長期門診團體以客體關係理論與心智化導向為基礎,目的在 增進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案主的探索與解析。作者等使用質化分析檢驗團體歷程, 以2014 年1 月至2016 年6 月間的101 次團體為主;所有團體歷程以錄音檔保存, 轉錄為逐字稿,並以個案研究法加以分析。本研究依照Bartholomew 和Horowitz 的成人依附模式描述之四種依附型態,摘取每一名團體成員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 的陳述並定性分析之。 結果:安全型依附的成員在團體中較少逃避感受、情緒或人際關係,在團體中多有利他 行為,促進團體成熟。逃避型依附的成員則從理智,少自我揭露到能使用幽默技 巧化解尷尬與表達情緒。矛盾型依附的成員一開始較自我中心、有非黑及白的思 維,隨團體進展可透過人際回饋與澄清,降低其焦慮感與人際衝突次數、非黑及 白的思考模式也開始有彈性。害怕型依附的成員則少主動發言,隨團體深入,也 開始能展現需要被照顧、關注的意願、衝突時也能尋求其他成員幫助。結論:明確案主的依附型態及其對應的內在心理表徵,除可以幫助實務工作者明確互動中的自身位置,和案主建立更穩固的治療關係,還可以開拓視野,即不只從病理或症狀看待人格上已有缺陷的個體,還能站在動態視角看到依附經驗是如何影響案主的人格發展及未來的人際運作。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