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物理治療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P33. 腹內斜肌、髖內收肌與外轉肌之誘發對於慢性中風病患之髖屈肌控制與步態表現之影響-個案報告(P319-320)
卷期 46:4
並列篇名 P33. The Effects of Abdominal Internal Oblique, Hip Adductors and External Rotators Facilitation on Hip Flexors Control and Gait Performance in Patient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A Case Report (P319-320)
作者 徐詩艾陳豪志江宗樺
頁次 319-320
關鍵字 TSCI
出刊日期 202112
DOI 10.6215/FJPT.202112.P33

中文摘要

背景與目的:髖屈肌為步態擺盪期的主要動作肌,協助完成跨步動作。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為臨床針對中風病患常用之誘發技術,而其中下肢D1屈曲為誘發行走功能常見之模式,此模式包含骨盆向前抬高(腹內斜肌)、髖屈曲、髖外轉與髖內收。本研究針對一位慢性中風病患,誘發其患側腹內斜肌、髖內收肌與外轉肌,探討其對患側髖屈肌控制與行走功能之影響。方法:個案為49歲男性,2021年2月11日診斷為左中大腦動脈梗塞之缺血性中風。為了改善髖屈肌控制與行走功能,採取腹內斜肌、髖內收肌與外轉肌之誘發。個案在仰躺下,將患側腳被動擺位在髖屈曲90度,請個案主動做出髖內收,以誘發腹內斜肌與髖內收肌;相同姿勢下,物理治療師將手放至於膝關節外側,給予輕度內轉阻力,請個案作出外轉以誘發髖外轉肌。共介入三次,每次各動作皆執行20下。結果:個案之髖關節主動角度由0~30度增加為0~50度;髖屈肌之徒手肌力測試由2+分增加為3分;3m距離之行走,步伐由10步減少為8步。結論:單一個案之患側下肢PNFD1屈曲模式可增加髖屈肌之控制與增加行走步幅功能。建議未來能以更嚴謹之隨機試驗來討論其療效。臨床意義:下肢PNFD1屈曲模式在單一個案上可改善其步態,但仍須更多個案之研究結果來支持。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