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物理治療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P38. 住院期之物理治療介入對於原發性腦瘤術後病人日常生活功能恢復:系統性回顧(P323-323)
卷期 46:4
並列篇名 P38.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Therapy on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Inpatients With Primary Brain Tumor After Ope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P323-323)
作者 李旻昊潘冠碩
頁次 323-323
關鍵字 TSCI
出刊日期 202112
DOI 10.6215/FJPT.202112.P38

中文摘要

背景與目的:原發性腦瘤發生率占每年新診斷癌症1.4%,在癌症死亡率占2.6%。在接受腦瘤切除手術後何時能開始進行復健活動、復健強度以及效果仍未有一定的共識。因此文章將回顧整理近十年之文獻提供臨床參考。方法:檢索線上資料庫PubMed中2000年至2020年12月發表之文獻。檢索關鍵字為「brain tumor」、「rehabilitation」及「inpatient」;納入條件為:以英文為書寫語言,以住院期復健為治療,探討原發性腦瘤術後患者在日常生活功能的效果,並以功能獨立量表為依變項之臨床試驗。結果:共75篇文章符合條件,經審查摘要後共納入3篇前瞻性研究和6篇回溯性研究。多數文獻指出物理治療的頻率為每次1小時,每週執行5~6次,包含關節活動、牽拉運動、漸進式阻力訓練、功能性活動訓練及平衡訓練;病人於術後6~14天即開始治療,總時間為9~37天;出院時功能獨立量表之分數有顯著進步,其效率值為0.8~1.8分/天。結論:原發性腦瘤患者於術後若進行住院期物理治療,可以顯著改善病人之功能表現,未來可透過隨機控制試驗來釐清住院期復健對於原發性腦瘤術後的效果及可能影響成效的因素(如治療形式及運動強度)。臨床意義:若原發性腦瘤病人在術後身體狀況穩定,即可開始做密集的住院期的復健治療,以改善病人的動作表現及日常生活功能。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