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物理治療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P65. 個案報告:物理治療介入改善先天性靜脈畸形肢體肥大症候群(Klippel-Trénaunay Syndrome, KTS)患者活動參與度之成效(P340-341)
卷期 46:4
並列篇名 P65. Case Report: Physiotherapy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Venous Malformation and Hypertrophy Syndrome (Klippel-Trénaunay Syndrome, KTS) (P340-341)
作者 蔡昕妤吳景鈺葉采青
頁次 340-3410
關鍵字 TSCI
出刊日期 202112
DOI 10.6215/FJPT.202112.P65

中文摘要

背景與目的:研究顯示,先天性靜脈畸形肢體肥大症候群(Klippel-Trénaunay Syndrome, KTS)影響個案的身體功能與結構外,因疼痛或其他併發症,使互動、參與度降低。本篇探討藉由輔具和物理治療介入改善罹患此病個案的活動參與度之成效。方法:個案為出生即確診此疾病的8歲女性,從未接受早療,因臀部、下肢體積差異,個案不愛活動、在校常趴著,無法以左腳單腳站立;老師與家長擔憂故對孩子有較多幫助及限制。109年7月進行每年1次針對該疾病之雷射手術後傷口感染且發燒,住院臥床約2個月,出院後造成無法獨坐、日常生活功能完全依賴照顧者並休學。轉介物理治療師給予此個案及家長適當的輔具建議與調整、門診物理治療介入、對於活動參與度的正向觀念及居家活動建議。結果:介入5個月後,個案進步到3m坐站測驗可5~6秒內完成,左腳單腳站立可超過10秒,兒童動作ABC評量表第二版標準分數為10分;於治療室內案母給予個案的協助量接近無。因恢復良好於110年2月復學,老師回應個案除體育課外其餘課室活動均與同學相同參與度;在校移動頻率、課堂間維持直立坐姿時間、同儕互動頻率較住院前高近兩倍。結論:物理治療及輔具介入改善此個案臥床併發症、提升活動參與度。臨床意義:物理治療若能更早介入KTS個案可提升活動參與度。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