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荀子非孟的思想史背景--論「思孟五行說」的思想內涵
卷期 15
並列篇名 Hsun-tzu Against Mencius: On Tzu-ssu-Mencius's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作者 黃俊傑
頁次 21-38
關鍵字 荀子思孟五行說思想史孟子
出刊日期 199012

中文摘要

戰國時代(403-222B.C.)各國互爭雄長,社會動盪,是歷史上之一大變局。在思想界,人自為說,各立門戶,互相批判,各家思潮亦在激盪中走向融合。戰國思想界常見的現象有二:一是一家之中,眾說兼採;二是一派之中,門戶互殊,為爭正統,互相攻訐,不僅學派之間爭辯激烈,而且同門異戶之間攻擊尤不留餘地,《荀子•非十二子篇》對思孟學派的攻擊最具代表性。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持義峻烈,用詞尖刻,同門相煎,煮豆燃箕,莫此為甚。但是,所謂「思孟五行說」究何所指,二千年來學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一九七三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五行篇》,為「思孟五行說」的研究揭開新頁。龐樸根據這一批材料,正確地只出所謂「思孟五行說」是指「仁、義、禮、智、聖」等五種德行而言,雖說明了「思孟五行說」的內容,但卻留下了一個問題,正如龐樸自己所懷疑的:「既然思孟五行只是仁義禮智聖,何以荀子斥為『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荀子自己豈不也常說仁、道義、論禮、談智聖,何僻違、幽隱、閉約知有?」這篇文章寫作的目的,就是解答上面龐樸的問題。以帛書《五行篇》為基本史料,通過層層解析,我們可以推測:荀子之所以痛斥「思孟五行說」,實有其深刻之理由在焉。第一,思孟的「五行說」中,所強調的「道」的內在化這個基本概念,與荀學所重視的「道」的客體化有本質上的差異;第二,思孟的「心」的內涵與荀學岐出甚大。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