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古文與經世: 十九世紀初葉中國兩派經世思想的分殊基礎
卷期 15
並列篇名 On Two Schools of Statecraft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 林滿紅
頁次 239-262
關鍵字 桐城古文今文經學宣南詩社白銀危機經世思想
出刊日期 199012

中文摘要

十九世紀初葉的經世思想,常被視為一個同質體來加以研究。在當時經世學者對於一八一四至一八五○年間白銀短缺這項貨幣危機的討論與建議之中,卻呈現出有關人性、個人與社會、以及歷史進程等方面較屬於道德派與較屬於務實派的兩派不同看法。兩派思想是否在表達不同團體的現實利益,或是因為兩派學者有很不同的根本信念?根據傳記、文集以及官方檔案探究以上思想差異的形成背景,並省視思想流派形成的一般規律,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以往的研究者常將晚清主張變革的思想溯源於道光年間崛起的經世思想。有關經世思想之崛起於道光年間,則又歸因於此時今文經學的興起。本篇論文的研究則指出道光年間的經世思想的確是一種追求變革的思想。不過並非所有的經世思想都與今文經學有關連。與之有關連的一派經世思想只追求局部與漸進的變革,另有一派追求整體與激進變革的經世思想則與古文經學較有關連。兩派經世學者因為有經世的共同興趣,彼此仍互相往來。同樣是宣南詩社的成員,謝階樹、梁章鉅、何紹基、吳嘉賓、梅曾亮與龔自珍、魏源、陶澍、林則徐有非常迥異的看法。他們除了共同的經世主張之外,經世的具體方案以及背後所含蘊的思想則不相同。但他們經濟主張背後的核心思想則與他們所選擇或所接近的文派、經派背後的核心思想一致。這樣一個事實指出,基本信念的選擇是道光年間兩派經世思想的分殊基礎。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