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本土心理學研究 TSSCI

  • 加入收藏
  • 暫不開放
篇名 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
卷期 12
作者 莊耀嘉
頁次 3-46
關鍵字 儒家倫理家庭心理學社會關係模式角色互動人際環TSCITSSCI
出刊日期 19991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用社會關係模式,解析臺灣二百四十二個家庭的互動結構與模式。每個家庭有四位成員,包括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分別以問卷互答對其他三位家人表現三十三項行為的情形。研究發現:(1)家庭互動行為主要包含關愛、教導、霸道、敵視、卑順、敬重等六類,此六類行為之關係組型大體吻合人際環結構。(2)各類互動行為的變異性,除了源自家庭整體性差異之外,行為者的個性或風格為主要變異來源,其次則為關係效應,再次為行為對象效應。四類變異來源所佔比重,隨行為類別與角色而異。其中,敬重行為的行為對象效應及關係效應高於其他行為,顯示其表現較取決於互動對象,以及互動關係的特殊性,而較不取決於行為者的個性。父親的角色無論是對待家人,抑或是引發家人的反應而言,皆較其他角色顯示出更大的個性差異。(3)家庭成員在關愛與敵視行為的互動上,傾向於遵循回報法則,顯示在強調共享的家庭關係裡,情感互動也存有互惠性。尊卑互補法則只見於少數角色互動關係,例如對家人較不卑順的父親,傾向於獲得家人較多的卑順回應。研究者對於儒家倫理規範、父子軸假說、人際互動法則、家庭運作模式的意涵,也加以討論。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