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議藝份子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喬.彼得.威金的創傷∕症狀∕昇華
卷期 10、10
作者 許皓情
頁次 073-087
出刊日期 200803

中文摘要

在十九世紀末,頹廢派與恐怖美學當道,這些意象來源可見於當時的諺語、 民間傳說及中世紀晚期的講道集和充滿幻想的詩篇。在二十世紀末,似乎又重演 的跡象,隨著蘇聯的瓦解,冷戰結束,隨之而起的是恐怖主義,911 美國雙子星 大樓被恐怖份子炸毀,中東與西方陷入空前緊張,又天災頻傳,大地震、海嘯與 颶風造成無數人傷亡,連美國也成了災區,SARS 與禽流感威脅全球,這種大難 來臨的恐慌,形成新一代的恐怖美學。十九世紀的恐怖美學文本以波特來爾 (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 et Autres Poemes) 中一首名為〈腐屍〉(Une charogne)的詩最具代表性,他以驚悚、誇張的筆法, 表達對屍體、腐肉的歌頌,充滿濃厚的死亡與頹廢氣息。詩人裏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批評波特萊爾的詩,不僅勾勒了人類命運的圖像,更足以理解 從塞尚以降的現代繪畫,對恐怖的著魔,醜惡的狂熱,到世紀末初,吹起哥德風, 無論是哥德金屬的淒厲或惡靈與古堡恐怖片,它表現的是人類的個性與共性的衝 突與對立,教會與國家,教士與俗人,今世清貧與來世永福,現世痛苦與天國寧 靜的二元論。1 恐怖美學這股暗流持續不停地傳承,直至當代,慢慢地浮上檯面,近年來更 是使用許多創新聳動的題材,有攝影家拍攝屍體或是被割下極為可怖的動物頭 顱,雕塑家展示腐肉與糞便,甚至表演藝術家則傾倒整桶整桶的血。這類的恐怖 美學,內容以強烈刺激大眾感官的方式呈現,不乏以荒淫、暴力、殘忍來挑逗觀 眾。這類尋求以驚悚為目的的作品令人慌亂,它所引爆的極度不安遠遠超過所受 到的驚嚇,這也就是它近來常激發眾人反感的原因。一幕幕殘暴駭人的場面,激 起極大的震驚與恐懼,然而,卻也引發觀眾好奇的目睹慾望。八零年代中期起, 確實興起了一波血腥的、支解的、怪異駭人的攝影作品,頗為符合當代的矛盾與 不解,威金也在這股恐怖美學的潮流中,藉由一種「負面」的攝影書寫呈現其藝 術美學。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