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台灣社會研究 THCITSS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台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
卷期 1:2/3
作者 許坤榮
頁次 149-210
關鍵字 THCITSSCI
出刊日期 198807

中文摘要

50年代,由於政治因素帶來了台北地區的人口劇增。60 年代,台灣在高度依賴發展的模式上,分享了世界經濟繁榮的果實。然而,由於國家經濟政策所導引而帶動的大量鄉城移民,迅速形成了人口過度集中的都市住宅問題。人們需妥住宅,政府並沒有提供大量的住宅,一般人又難以進入住宅的市場,可是人們還是有地方住了下來,那麼,住宅在那兒呢?它是如何在台北地區特殊的社會、經濟脈絡中被生產、交換及消費?而其生產方式及生產網絡、交換方式及交換網絡如何運作?如何被組織起來呢?其住宅問題被緩和的運作機制是什麼呢?本研究先從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來撿視歷年住宅生產的總體資料,並經由70年代台北地區住宅生產大量劇增、居住空間水準的提高來說明其居住狀況。其次,透過國家公共住宅政策的意圖及成效,來按討國家在住宅市場中的角色和功能;進而突顯台北地區一個以民間市場為主的,被放任發展的住宅市場問題:昂貴的土地市場、熱絡地房地產技資、以及未被國家適當規定而縱容了的住宅生產、交換及消費方式。進而指出台北邊緣地區合法住宅市場中非正式‘部門運作之重要機制。70年代台北都會區,由於,非正式部門以其強取而具有 活力的特質,以粗糙的生產技術、透過特殊的地方社會網絡參與了現存的生產秩序,並生產出品質粗糙而卻又龐大的住宅量,緩和了該地區中階層的住宅服務的危機。但是,這並不意謂著住宅問題的消失。相反地,由於住宅生產、交換、消費的非正式部門化,使得都市環境品質、住宅品質趨於失控。而且隱含了龐大非正式部門勞工的社會問題,以及環境品質不良土地投機、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