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基層醫學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類鼻疽 (Melioidosis)
卷期 21:6、21:6
作者 陳佩蘭
頁次 145-152
關鍵字 MelioidosisBiological warfareEradicationEndemic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Systematic review
出刊日期 200606

中文摘要

2005年7月颱風海棠侵襲台灣後,台灣南部發生類鼻疽(Melioidosis)疫情,據台灣疾病管制局公佈的資料;截至2005年8月1日為止累計通報20例,其中高雄縣11例,台南市4例,台南縣3例,高雄市2例;其中7例死亡,2例在加護病房,另11例在普通病房。而大部份病例與二仁溪流域有地緣關係,且病例仍在繼續增加中。直至2005年8月9日疫情才宣告解除。類鼻疽又稱偽鼻疽(Pseudoglanders),威特摩爾病(Whitmoredisease),或越南定時炸彈(Vietnamesetimebomb)。因為紀念威特摩爾(AlfredWhitmore)於1912年,在緬甸首先發現此病原菌。在越戰期間,美軍在越南約有350個病例,其中約有10%死亡。目前世界上恐怖組織正猖獗之際,生物戰(BW:BiologicalWarfare)武器也是恐怖分子使用的恐怖攻擊武器之一。美國911事件後,炭疽桿菌(Bacillasanthracis)被恐怖分子應用,曾造成炭疽病(Anthrax)的發生。提到類鼻疽就得提到鼻疽(Glanders),兩者有相似的臨床症狀,而鼻疽在1930年已在美國根除(eradication),但它的病原菌曾在美國內戰(CivilWar),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用作生物戰武器;前蘇聯亦曾用過,可能在其佔領阿富汗期間。類鼻疽的病原菌亦有可能被應用為生物武器,但此病原菌是否被恐怖分子取得及企圖使用,沒人知曉。類鼻疽原在東南亞和澳洲北部傳染,而大多數被感染的是農夫,但近幾年來,因水患而引起感染的病例被報告出來。類鼻疽易在水災後引發地方性的傳染,因接觸污染的水源和泥土而感染。在台灣於1984年類鼻疽是第一次被描述的新興疾病,自1994年以來,在台灣類鼻疽病例已在穩定的增加中。此病症狀是多樣化的;有局部,肺部,急性和慢性臨床表現,病程變化很大,很容易造成臨床上的疏忽及診斷延誤。除地方性傳染外;旅遊疫區,恐怖份子使用和水災後傳染均值得我們基層醫師列入考慮。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