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Enemy of the State: The Oxymoronic Existence of Being a Palestinian-Israeli in Emile Habiby's The Secret Life of Saeed: The Pessoptimist
卷期 24
並列篇名 「全民公敵J:論哈畢比《薩依德的私秘人生:悲樂觀者》中以巴人矛盾游移的身份
作者 蔡美玉
頁次 079-106
關鍵字 逆喻文化精神分裂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巴人以巴衝突哈畢比悲樂觀主義OxymoronCultural schizhreniapalestineIsraelPalestinian-Israeli Identity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Emile HabibyPessoptimismTHCI
出刊日期 201012

中文摘要

該如何描寫身為巴勒斯坦人但卻又是以色列公民如此矛盾荒謬的組合?處在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該與哪個國家結盟?I"以巴人」又該對誰效忠?是巴勒斯坦族人?還是對以色列效忠,一個自始自終都認為自己是個猶太人的國度?哈畢比(EmileHabiby)的小說《薩依德的私秘人生:悲樂觀者» (The Sec叫Life of Saeed: The Pessoptimist )正是描寫「以巴人」如此複雜糾葛關係。小說的主角薩依德是居住於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徘徊在兩個互為仇敵的族群,薩依德的身份顯得游移破碎,離散不安,幾近「荒謬」本質。小說以一系列反比對照處在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兩個語雅德/兩個薩依德,生/死,表面屈服/私下反抗。哈畢比以「矛盾修辭」法呈現此一反比對照的精神分裂的「以巴人」身分。「以巴人」同時要面對來自宗主國以色列政府的壓力與要求,對外又要面對巴勒斯坦國族主義的施壓,內外夾殺,足以使人瘋狂。本文以「文化精神分裂」所提出的存在現象解釋法,分析「以巴人」游移破碎的生命/身份難題。本文第一部份建構哈畢比如何以「逆喻」分析薩依德分裂的身份。第二部份探討哈畢比如何運用「文化精神分裂」描寫「以巴人」的心理社會層面。本文要探討,I"以巴人」能否成為巴勒斯坦族群的一份子,同時又成為以色列公民?I"以巴人」此一新的身份,是否可成為「以巴衝突」的救贖'是衝突之外的第三個選擇?亦或如此荒謬的產物「以巴人」終將是生命/身份的困境?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