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大佛學研究 TH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婆沙論》三譯本及其成立
卷期 15
並列篇名 The Three Versions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Vibhā□ā-Śāstra and Their Formation
作者 周柔含
頁次 001-043
關鍵字 大毘婆沙論毘曇婆沙論鞞婆沙論四十二章十門迦膩色迦王譬喻者Abhidharmahāvibhā□ā-śāstraDa-pi-po-sha-lunSixty-scrolls-abhidharmavibhā□ā-śāstraPi-tan-po-sha-lunFourteen-scrolls-vibhā□ā-śāstraPi-po-sha-lunForty-two topics and ten gatesKani□kaDār□□āntikaTHCI
出刊日期 200806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旨在於透過比較〈婆沙論〉三譯本的結構和內容,並探討說一切有部昆婆沙師成立〈婆沙論〉的目的。從譯本內容的分析,可以確定現存14卷〈輯婆沙論}(T28.no. 1547)的主要內容是〈婆沙論} I四十二章十門」中「十門」 所釋義對象「四十二章」。叉,現存60卷〈昆曇婆沙論}(T28.no. 1546)是經過重抄已譯好的百卷〈昆曇婆沙論} ,而被送到南朝劉宋王室的前六十卷。此外,<昆曇婆沙論〉和〈大昆婆沙論〉(T27. no. 1545)並不是同本異譯,嚴格來說這二本應該是各自 獨自存在的異本異譯。

隨著時間的變遷,<婆沙論〉被昆婆沙師加以修訂、廣加注釋。假設現存的〈昆曇婆沙論〉是〈婆沙論〉的「早期版」之一的話,那麼經後人修正、增添的〈大昆婆沙論〉則是「廣釋版J' 而〈輯婆沙論〉正是「四十二章十門」的「收錄流通本」。

叉,<婆沙論〉的編集,昆婆沙師實質上已達到「解釋契經、因此奈耶,令疑者得決定」的編輯目的之外,為了確保有部中心地迦濕彌羅的地位,以及貶抑內部異論者,事實上才是編集〈婆沙論〉背後不可忽視的最大目的之一。

*本文初稿曾於2007/12/18發表於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青年學者論壇」。感謝本文審查者提供的寶貴修正意見,讓本文更具參考性,謹此致謝。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