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國家發展研究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從三教合一到五教共和:縱觀中華世界的信仰與辛亥革命之特色與缺失
卷期 10:2
並列篇名 From the Syncretism of Three Religions to a Republic of Five Faiths-- Religious faith in the Chinese world and the Chare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ofthe Xinhai Revolution
作者 朱浤源
頁次 1-37
關鍵字 辛亥革命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兼三教和五教Xinhai Revolution, Confucianism, Buddhism, Daoism, Christianity, Islam, Sycretism of Three Religions, Harmonization of Five Faiths
出刊日期 201106

中文摘要

世人絕大多數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角度解釋辛亥革命的本質。作者原來也是其一,但近年從事深層信仰的歷史研究後,才發現原來孫中山所賴以終生奮門、構作革命思想與行動、發展組織、購買武器,並進行武裝流血革命的首要資源,就是作為信仰基礎的基督教,特別是以英、美兩國為主的清教。基督清教信仰一直是孫中山在中華世界推動共和革命的主流力量,並且成為其深層假設,但百年來被「現代性」詞彙所混淆。本文的目的,就在以此為基,縱貫古今,進入思想的信仰深處探討華夏大地數千年來的政治、經濟與社會之特質。最近的二千年來,已深受儒、釋、道、耶、回(伊斯蘭)五大宗教影響,但領導高層與思想菁英一直沒有察覺而無法兼融並包,更不可能合成一體,因此明末以來社會與政治問題重重。本文以辛亥革命為出發點加以宏觀討論,並將全文分為三大部/� . 口.第一,辛亥革命前二千年的背景:兼儒、道、佛三教的「雛形」的出現,在兩漢與魏晉南北朝;完整的型,貝IJ成於晴唐,其中包含兼三教入世之方法,以及三教歸儒的合三教局面出現。當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雖然已經進入中國,但是卻未匯入主流。第二,辛亥革命前一千年的世界與華夏大地政治結構的主要格局為:基督歐洲、回教化的西亞、北非、東南亞和中亞,與兼儒、釋、道三教的東亞。八百年前,整個中華帝國其實已經有了五教,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並未獲得平等的禮遇。再加上三百年來中華帝國弱化、「漢民族」外移、西人有組織地東來,五教並存的事實雖一再出現,但執政者仍然未予巧妙協調,使其彼此相「和」。第三、一百六十年以來,一連串的革命明顯偏向基督教:(1)興中會2、30位華人基督徒會員參與夏威夷共和革命;(2)推動辛 亥革命的孫中山直接複製基督教式的議會,再由融合佛、儒、道、田的同盟會推動的共和革命;(3) 20世紀的「現代化」基本上即為 全盤西化,使得辛亥革命的呆實,至今仍結合儒、釋、道三教作為表面,基督教作里層,回教則被忽視。結呆在中國的社會表裡不合一,自然產生不了和諧,甚至發生結構性錯亂,當然就導致動盪不斷。
中華文化信仰結構的主體,應該再加上伊斯蘭,使裡層的五教也是表面的五教;唯有總「和」五教,中國才有可能和平,從而將後辛亥革命百年的紛結援攘,內門不斷之後的兩岸,穩定地帶向進步與繁榮。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