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蘭嶼達悟族的海洋知識
卷期 5
作者 夏曼‧藍波安
頁次 125-154
關鍵字 巴丹島飛魚海洋民族海洋知識
出刊日期 200906

中文摘要

現在老一輩的達悟人,代代相傳的口述歷史中,達悟的祖先與菲律賓的巴丹群島的Ivatan 人(達悟人稱巴丹島民),確信曾經有過往來,往來的內容是他們感興趣的故事。但是,在此,不探索他們往來的動機是什麼。筆者的問題意識是,兩邊的人依賴什麼「知識」作南北航海的往返?於是,筆者拜訪紅頭部落一位現年已九十高齡的老人Syaman.Poyopoyan,他簡單地說「主要依賴星星、風向、潮流等等。」但是,為什麼沒有繼續呢?南北兩岸的人, 傳說, 最終是因為Ivatan 人不想再與達悟人minganangana(航海交易),可是達悟人堅持還是南下試圖繼續進行之,最後在巴丹島以戰爭結束往來的交易,歷史過去真實的事件,在沒有文字的記載下,成為達悟人現今的「神話故事」,Ivatan 人早已忘記的歷史記憶。Syaman.Poyopoyan 說「最後只剩兩個達悟人回來,一位是紅頭的人,一位是朗島的人。」誠如筆者的報導人說的,他們是依賴星星、風向、潮流等等。筆者從人類學研究生的思維思考,這是海洋的知識嗎?是氣象學,抑或是航海學呢?人類學家究竟如何解釋?又如何定義?是否有海洋人類學?如果有,佔地球表面十分之七的海洋,為何在人類學研究領域沒有人重視?問題意識拉回到台灣。筆者以為,這是我們在台灣面對蘭嶼的達悟民族的社會文化的時候,很難下定義的問題。因為是人類學,所以只研究人在「陸地」上社會組織結構的問題。因而,我們只好「很模糊」地說,達悟民族是「海洋民族」,因為他們居住的是比台灣更小的島嶼,人口更少。縱然達悟人什麼都是「少」和「小」,又邊陲,但達悟人所認識的人類學家(台灣、日本及少數的歐美)卻拒絕「碰」這個「少」的人類與「小」的海。只能駐留在陸地上繼續幻想彩虹下黃昏的夕陽。當Ivatan 人拒絕與達悟人來往後,原初的星星、風向、潮流等等的航海「知識」,即隨著潮流消失了呢?當達悟人被逼「濃縮」航海的海域,轉而藉著比航海到巴丹島流傳更久的「飛魚的神話故事」詮釋他們的文化,詮釋他們原初認知的環境的時候,本文的敘述,只好依據田調採錄的資料,鋪成這一章節達悟人豐富的海洋知識。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