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鄒族戰祭的意義與詮釋
卷期 10
作者 浦忠勇
頁次 095-124
關鍵字 戰祭後殖民鄒族認同混雜性懷舊解殖論述
出刊日期 201112

中文摘要

當代學界討論有關鄒族戰祭延續的現象,主要在兩個軸線上進行論述,其一是對祭儀的「懷舊」(nostalgia)論述,表現對過去儀式內容、意義與價值之推崇和眷戀,認為祭儀是鄒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應予以保存並應持續復振;其二是關注戰祭之文化與政治目的的「解殖」(decolonization)論述,要藉著維繫戰祭去控訴、抵抗殖民主義霸權對鄒族的壓迫與蝕毀。因此,本論文是以後殖民理論觀點去解讀阿里山鄒族當代戰祭mayasvi 的意義。傳統戰祭持續舉行,它已經作為當代鄒族認同建構的重要場域,透過祭儀的持續,表現鄒族的主體性與身份認同。本文在懷舊與解殖的論述基礎上,以質化方法觀察戰祭延續的現象,由於時空變遷導致內容與形式持續變化與重組,戰祭展演呈現了混雜性(hybrid)特質。混雜性現象,關注戰祭對過去與現在、內部與外部的各類文化元素的混融和挪用,而懷舊與解殖的主體性論述,即輕忽了被捲進現代世界之戰祭展演所具有的後殖民特質。在鄒族的後殖民情境脈絡底下, 本文描述被捲進現代社會的戰祭, 為了貼近當代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的需求,探討族人如何將戰祭去脈絡化,又再脈絡化,強化或弱化部份儀式的意義,如集體性的蝕毀、依賴性增加、強化樂舞表演以及祭儀凝視空間的營造等,此現象均形構了新的鄒族後殖民認同。在後殖民理論觀點下回顧懷舊與解殖論述的限制,本文除了提出混雜性與後殖民認同,另外也認為維繫部份傳統祭儀的核心範疇,是當代祭儀延續的重要任務,在混雜化的過程中,應透過具有批判性的擷取過程以及動態協商的機制,作為建構新鄒族主體性的策略和方法。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