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戰前臺灣黑齒習俗流變初探
卷期 10
作者 沈佳姍
頁次 067-094
關鍵字 黑齒漆齒檳榔生命禮儀
出刊日期 201112

中文摘要

文獻上研究的黑齒歷史,以中國的南方和西南、日本、越南、大洋洲等東南島列,以及台灣等地的各地民族,最初通常是以草木果實為主要的染齒法,由於飲食致齒黑,久則以黑齒為美,於自然的飲食外,更以染料性植物加強染色強度。而所有上染的時機均在成年前後,已有成齒的階段,因之也與婚姻、承擔族群責任等產生關聯。於視覺的美觀外,黑齒更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徵。約八世紀前後則出現一些變異,包括中國漢人對「邊民」咀嚼檳榔之風的更加貶抑,並與黑齒相連結,以及日本改採非天然材的鐵染法,並僅用於貴族階級等。在熱帶區域的黑齒民為去瘴解熱等理由而嚼食檳榔及其添加物,主要飲食物中俱有「檳榔實」,進而染齒,此適合於天然的意味強烈。然而日本位處溫帶卻染齒之風盛行各地,染齒者從勞動的女性變成不事勞作的貴族,且運用非天然的鐵染法,相較於前者,日本本土染齒風所帶有的刻意的人為性和象徵意義倍增,也使兩者的本質產生差別。台灣內部台灣原住民族和漢人的黑齒成因也有點差異。這兩類居民都是居住在台灣東西兩邊的中南部,且因為嚼食檳榔等飲食物致齒黑,為環境引致的現實需求。但,台灣原住民族已將黑齒現象內化為風俗和生命禮儀中的重要一環,而漢人並無像台灣原住民族般地以草木再加強彩度,也無族群定制,顯示兩者的染齒行為雖皆從無意識的自然發生為始,但台灣原住民族後續發展的有意識人為的成分遠較在台灣的漢人為高。若再觀察明清時期台灣漢人的主要祖籍地-閩南粵東等地之漢人風俗,則更強烈暗示台灣中南部漢人的檳榔和黑齒習俗主要來自於台灣的台灣原住民族,而非中國原鄉。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