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人類學刊 ScopusTSS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Anthropologies of Enthusiasm: Charlotte Salwey, Shinji Ishii, and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Formosa circa 1913-1917
卷期 9:1
並列篇名 熱忱的人類學:Charlotte Salwey, Shinji Ishii (石井真二),與1913年左右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
作者 音雅恩
頁次 067-097
關鍵字 殖民主義東方主義台灣原住民愛奴族ColonialismOrientalismTaiwanindigenousAinuScopusTSSCI
出刊日期 201106

中文摘要

本文以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為例做文化人類學的探討。日本決心不只 在台灣西部(靠中國側)藉國際貿易謀利,也欲擷取台灣東部的資源。東部 主要居民為原住民,其與官府或地方上的漢人農民、生意人或墾戶長期以來 關係緊張。
本文主張日本殖民事業仰賴「日本殖民不但優於先前的漢人統治,大體 上也優於西方殖民主義」的信念。在這個脈絡下,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文化特 色變得很重要,是日本人決心要掌控的。文中我們檢視了兩位專業觀察者熱 忱的人類學研究:一位是英國人、另一位則是日本人,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將 台灣原住民塞進為大殖民工程服務的行列。很有趣地,我們發現英國人類學 家採取非常堅定、支持日本的立場,而她的日本朋友兼同事立場較懸而未 定,對原住民文化的本質和要求也較為敏感。
更概括的來說,我們認為透過將帝國邊緣的原住民以某種方式再現可用 以支持該帝國,歷史學者和文化理論家可能低估了這個面向。但此種操作若 要有任何全球效應,則參與其中的人類學得在國際核心公開展演。我們檢視 了 Salwey和Ishii如何發展專業和大眾平台,將台灣原住民展演在西方帝國 主義的心臟——倫敦——的歷史細節。他們透過書寫以及在倫敦的網絡活動, 將台灣文化以及日本殖民主義的前線,帶入流行的進步以及「東方主義」的 論述中。
因此,透過在台灣建構一個新的、更清楚的文明競逐的前線,日本殖民 主義提供了成功追尋人類進化的文化量尺。當前線推進,進化也跟著達成。 同時,本文中的人類學家提供了日本——相對於中國甚或西方——對文明進 化更有效率的證據。Ishii的立場很明顯的十分微妙、複雜、難以堅持。在宣 揚新日本時,他同時也文化人類學式的描繪了發生在台灣的「寧靜戰爭」;相 反的,Salwey則擅長使用原住民的文化和物質問題,來支持為何日本需要在 東台灣獲勝。
最後,Ishii的「戰爭」較確實的描寫日本在台灣前線擴張時的實際狀 況——日人尋找樟腦和其他產品時加速侵入森林,導致日本重蹈他們之前認 為是「中國特色」的情況——日本商人和代理人提供原住民廉價的酒,透過以 物易物或買賣,供給「番人」槍枝和彈藥。在這個個案中,熱忱的人類學幫 助創造了進步和文化變遷的圓像,但此圓像與實際上發生在台灣東一西部前 線者不盡符節。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offers a brief case of anthropology in the service of a major colonial project. We argue that historians and cultural theorists have perhaps underestimate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stipulated character of indigenous peoples on the edge of empire could be engineered to further the cause of such empire. In this case two observers, one Japanese the other British, both more or less in the guise of anthropologists, brought their foreign gaze to the interactive frontier of Han civilization and indigenous life in early 20th century Taiwan. In London, at the heart of the Western imperial enterprise, both used their observations to undermine any claims of the Chinese to legitimate rule over the indigenous east of Taiwan. Both, but in quite different ways, saw the treatment of aboriginal groups as a test case for Japanese colonialism— the one as an ameliorative process, the other as an example of Darwinian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among unequal ethnologies. By constructing a new, more clearly contested civilization frontier in Taiwan, Japanese colonialism provided measures of the successful pursuit of human progress.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