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美育 TH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教學也可以很彩色
卷期 198
並列篇名 Colorful Teaching
作者 賴文英
頁次 059-065
關鍵字 THCI
出刊日期 201403

中文摘要

語言本就是文化的一種資產,各族群或因為思維的方式不同,加上認知也不同,故而語言的結構也不相同。亦或如薩皮爾-沃夫假設所說,語言結構會影響人們對社會的思維模式,1也就是說,語言、思想和具體的社會之間具有某種共生的關係。各個族群的語言文字各有其「美」的地方,在語言教學的時候,如果過於制式化、體制化,學習者往往會失去對語言產生一種自發性欣喜的品味能力,例如,台灣的教育普遍過於重視升學主義,不論教英文課或所謂的「國語文」課,其實均以升學為目的導向,因而傳統的英語教學過於行為上的「刺激」—「反應」,說的就是學習者跟著老師唸誦、練習,以及文法上的制約學習,忽略了學習者的情境方面的學習效能,學習者便不容易對語言投射出鑑賞與創新的能力,更何況要從語言當中找出文字語言的美。義大利文藝批評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也說過語言本身就有美學的因素,可是講熟了,成為機械性的自動反應,便失去了這因素了。2李澤厚(1996,p.114)也提出日常語言常常把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僵化、固定化和割裂化,語言愈發達、抽象語彙愈多,這一點就愈突出,我們之所以感覺少數民族語言具有豐富的形象性、比喻性,或就是因感覺其新鮮並富有詩意。也許這就是我們在寫詩或品味一首好詩時,往往會將其敘事反常化、去熟悉化,讓詩與我們產生某種距離感,因為如此才較容易產生一種新鮮而富有意味、韻味的詩。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