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人類學刊 ScopusTSS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評林勳男編,《自然災害と復興支援》(東京:明石書店,2010年)
卷期 12:1
作者 滿田彌生
頁次 132-137
關鍵字 ScopusTSSCI
出刊日期 201406

中文摘要

災難人類學是人類學中較新的領域。在日本,災難研究變得更廣泛應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的事情。這是一個「大都市的災難」,因此各方面的重建工作較複雜,也出現民眾與行政單位間對立等現象。在此重建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引起研究者開始重視災難的「社會」面向(木村2005:399)。雖然「災難研究」仍然偏向建築、土木或都市計劃等理工科領域,但災難人類學的研究也逐漸增多。Susanna M. Hoffman and AnthonyOliver-Smith的Catastrophe and Culture: 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2002)日譯本的出版代表日本人類學界對此領域的重視。1 2007年,「日本災害復興学会」成立,公開聲明「災難重建學」的建立,並且以跨領域的研究來幫助災區重建為目的。2此趨勢中,2011年的311大地震(在日本叫做「東日本大震災」)給了研究者更大的衝擊。311讓日本的許多研究者本身變成災民,東北部各大學也成為災區的救援中心。此災難讓日本的研究者,不管什麼學科,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能做什麼?」的問題。日本文化人類學會的學刊《文化人類學》,在311發生之後立即作出反應,登載四位研究者合寫「關於東日本大震災」的小文章,討論人類學者如何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災難與重建工作之問題(市野澤等2011)。本書編者林勳男也是此文四位作者之一。後來,2013年6月份的《文化人類學》刊出「災難與人類學—如何面對東日本大震災」特集時,林勳男撰寫序論,可以說林勳男是當代日本人類學界災難研究的權威之一。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