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諮商與輔導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慈悲心理論初探
卷期 349
作者 陳凱仁
頁次 022-025
出刊日期 201501

中文摘要

台灣社會快速的變遷,科技與知識也隨著 網路而拓展,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漸漸地消失, 社會價值觀、生活型態、婚姻等都呈現多元的 情形;然而,就在我們的生活達到前所未有的 便利性與舒適感時,心靈空虛、精神生活的缺 乏進而導致個人或關係,甚至社會都產生了違 反倫常、道德淪喪等脫序行為( 蕭麗鳳, 2011);台北捷運鄭捷隨機殺人事件、九月底 恐怖情人張彥文的情殺事件,以及新竹城隍廟 情殺事件,讓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猜忌、 不安與恐懼。大眾也從這些事件逐漸在思考什 麼原因產生了這些問題?因而看見這些事件背 後許多的因素(如:家庭、成長環境等),以 及人格特質對於一個人行為影響的重要性。 許多人是希望追求快樂、幸福的情境;正 向環境能夠促進個人的「正向情緒」,且培養 出「正向特質」;快樂是來自一顆善心、慈悲 與愛(達賴喇嘛,1996),所以當我們缺了慈 悲,我們將充滿著忿恨、恐懼、不安等煩惱。 慈悲在佛教思想中是核心主題,佛教對於其有 定義與修持方式;但慈悲不只是在華人文化、 宗教上被加以探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學 者,透過研究與實驗試圖找出慈悲的真相,試 著了解慈悲對人的影響(Post, 2005; Raison, Capuron, & Miller, 2006)。 本篇作者就佛教中四無量心的觀點,建立 慈悲心的理論,說明一個人如何受到慈悲心的 影響,產生認知、行為,以及情緒上的改變; 雖然這樣的慈悲心理論與佛教對於慈悲的定 義,仍無法完全涵納,但仍希望透過這樣的理 論,設計一套訓練的方案提供普羅大眾、心理 諮商工作者、及學校教育單位作為參考。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