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中外文學 TH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再現「異者」:班雅明的寓言與象徵理論
卷期 34:1=397
作者 林建光
頁次 177-190
關鍵字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寓言(allegory)象徵(symbol)異者(Other)憂鬱(melancholy)THCI
出刊日期 200506

中文摘要

近年來的文化研究,不論是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或性別論述、後 殖民或後現代理論、以及影像科技或媒體研究,有關「異者」(Other) 的討論一直是個極為重要的議題。集馬克思主義、猶太神秘主義、與 現代性文化史家等多重身分於一身的猶太裔德國文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短暫且富傳奇的一生中對此議題亦多所著墨,這使得他 的作品在這股關心、甚至迷戀異者的氛圍當中格外引人矚目。本文擬 從班雅明於1928 年出版的《德國哀劇起源》(英譯為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裡有關寓言(allegory)與象徵(symbol)的理 論切入,試圖探討班氏在這段時期裡對異者的想像與迷戀。在《德國 哀劇起源》一書中,班雅明一反德國文學重象徵、輕寓言的傳統,主 張後者所表現的斷裂或破碎形式實則指向短暫、瞬間即逝的真實經 驗。在象徵裡,現世時間被永恆貫穿,而稍縱即逝的意象被昇華至內 含神性的境地。班雅明認為,做為一種寓言,十七世紀德國哀劇並非 劣等的象徵,而是巴洛克時期最完美的創造,原因在於寓言的破碎與 斷裂揭露了象徵的美與永恆不過是人為的造做。而且寓言與象徵並非 毫無交集的兩端,因為前者是後者內部的真實,是嵌於內但被排除於 外的「異者」,而後者的和諧與整體則偏向人為幻象機制的運作。由 於象徵的整體、同質效果往往是建立在壓抑寓言的異質性此一基礎 上,班雅明因此特別重視意象與概念、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距離或差異 性。寓言的重複傳統成規再現了真實、完整效果的形成過程,既表現 出對真實的渴望,同時也傳遞出對真實效果的猶豫與質疑。寓言與真實的裂縫並未隨著對於真實的憧憬嚮往而消失,而此裂縫正是象徵試 圖縫合、超越的對象,也是寓言的批判能量所在。論文進一步指陳班 雅明的寓言如何不能完全以解構的觀點視之,因為班雅明的歷史不僅 是死亡的歷史,也是復活的寓言;寓言裡對於死亡的強烈信仰將會通 往背棄此信仰,轉而相信死後的救贖。論文結尾處討論班雅明的十七 世紀德國哀劇研究與未完成的十九世紀巴黎文化研究──「長廊計畫」 (The Arcades Project)──的關聯,並且闡述班雅明對於影像科技如 電影與攝影的看法如何也是寓言式的。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