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破陣樂》考——兼論雅俗樂的交涉與轉化
卷期 3
作者 沈冬
頁次 165-210
關鍵字 破陣樂唐代音樂燕樂雅樂
出刊日期 200207

中文摘要

《破陣樂》被譽爲唐代「第一樂曲」,擬之於「國歌」。本文以《通典》、 《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等文獻爲主,試圖釐淸《破陣樂》的發 展與變化,及其輾轉出入於雅、俗體系之間的脈絡與意義。文分三節:第 一節是版本流變的分析,以唐代音樂制度爲背景,共計析論了燕樂(包括 九部伎,坐、立部伎)、雅樂、法曲、凯樂、大駕鹵簿等十餘種不同版本的 《破陣樂》。第二節爲音樂風格的賞鑑,嘗試描摹各個重要版本的歌容舞 態,並由音樂變遷的大勢推論《破陣樂》一曲的整體風格。第三節則由音 樂社會學的角度,討論《破陣樂》與李唐前後三代帝王一一太宗、高宗、 玄宗的關係,及此曲在政治、文化上的涵義。 本文主要的創見在於探討《破陣樂》創作及流變的意義。這一部分的 討論植基於針對各個版本瑣細但精密的分析,本文深入探討太宗、高宗、 玄宗三代君王對待《破陣樂》的態度。太宗以《破陣樂》實踐「功成作樂」, 使臣下畏威懷德,使異邦近悅遠來。高宗使《破陣樂》停演、進入雅樂、 另製《大定樂》,以使自我解脫於父權的畏懼、閹割的焦慮。玄宗則稟於愛 好音樂的天性,以藝術手法突破百年老曲《破陣樂》的陳腐框架,創製了數種更具音樂性的新版《破陣樂》。百餘年中,《破陣樂》出入於雅俗之間, 由沾染胡風的俗樂轉爲燕樂,進入雅樂,又回到俗樂之中。本文並借用法 國學者阿達利的理論,試圖解讀《破陣樂》在音樂社會學上的意義。我們 發現,《破陣樂》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在儀式化的殺戮模擬中,舊秩序遭到 顛覆,新秩序得以建立;反複演出的《破陣樂》,甚至成爲唐人的集體記憶 與文化符碼。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