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人類學刊 ScopusTSS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建設文明模範的安陽殷墟小屯村:文化遺產、國族敘事與地方記憶
卷期 13:2
作者 王舒俐
頁次 022-064
關鍵字 ScopusTSSCI
出刊日期 201512

中文摘要

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逐步加大對世界的開放,經濟快速發展與因 應全球發達的旅遊業,帶動了國內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使得中國的遺產工 業也隨之開展。國家大筆經費投入文化工程建設,具體反映在數目快速增多 的博物館、文化中心及文化遺產地。中國自從1985年簽訂世界文化遺產公約 後,首次於1987年申請,就有六個遺產地登錄成功,往後每年幾乎都有一處 遺產地登錄於世界遺產名錄;其起步雖與第一批於1972年就簽署世遺公約 的其他國家晚,但中國世界遺產地的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排名第一 的義大利。在中國,新詞彙如「申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申遺熱」 (用以描述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熱潮),幾乎天天在新聞報導中出現。 許多地方開始設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大學內也設立文化遺產科系。過去被 馬克思教條視為物化而棄絕的「文化產業」也在2001年正式進入中央官方文 件,並被納入中國十五規劃之中。文化遺產,或者說「過去」(the past), 曾在毛澤東時代被視為阻礙現代化的絆腳石,現在被重新詮釋為象徵國族光 榮的一部分,彷彿古老中國的意象成為建構當代中國國族驕傲、全球經濟接 軌、與塑造文化認同的象徵,在全球化浪潮下隱然形成一股中國文化復振運 動。中國當前對歷史懷舊熱情,各地興起的「申遺」熱潮,讓筆者開始思 考:文化遺產在當代中國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中國如何內化聯合國的世界文 化遺產概念?世界文化遺產的實踐在中國面臨什麼樣的挑戰?生活在遺址周 遭的居民如何理解安陽殷墟作為世界、國族或地方的遺產呢?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