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臺灣人類學刊 ScopusTSSCI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Private Collectors in Taiwan: Their Motivations for Collecting and Relations with Museums
卷期 14:2
並列篇名 臺灣的私人蒐藏家:蒐藏動機以及與博物館的關係
作者 凡德格
頁次 001-032
關鍵字 Collectingcollectors’ motivationsmaterial culturemuseumsgift givingTaiwan蒐藏蒐藏家動機物質文化博物館禮物餽贈臺灣ScopusTSSCI
出刊日期 201612

中文摘要

本文從人類學觀點探討蒐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分析私人蒐藏家的動力 時,將之視為具有心理、社會、經濟和教育動機,為進行中的再構造,而非 將動機簡化為僅只一種層面。不同的動機組合構成了一個結構上的組合,一 種構造,需要理解為過程,一種進行中的再構造。本文第二個關注點是蒐藏 家與博物館之間的特別關係。幾乎文中所有的蒐藏家都參與過博物館展示, 有些還直接將其蒐藏的一部分捐給博物館。在所有的案例中,他們透過禮 物、租借、販賣的方式與博物館合作,甚至成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館。 魏德文有一家南天書局,專門出版他自己國家的歷史,他和生於荷蘭的 商人歐福曼(Paul Overmaat)都蒐集臺灣古地圖,並把其中一些捐或賣給 博物館。楊永智有古籍約超過一千本、紙錢和木刻版印門神四千件。出生於 法國的葛浩博(Nicolas Grevot)蒐集臺灣原住民藝術。案例研究中清楚顯 示這些蒐藏家的動機是一種構造(a configuration)。 自我的放大這種心理動機,在歐福曼的例子最清楚,他將蒐藏視為挑 戰;葛浩博很高興能成為第一個透過網路的臺灣原住民藝術蒐藏家。另一種 互補的心理動機――鄉愁,可見於魏德文發現一張故鄉小鎮老地圖時的激 動。商人歐福曼選擇住在前荷蘭人以前居住的安平古堡附近,透過發掘幾世 紀前他的國人在同一個地方進行商業活動留下的真實物件,感受鄉愁。楊永 智受到一本童書「百寶箱」的吸引而成為一位成人蒐藏家,蒐集在大量製造 出現前、已然不再的木板刻畫,塞滿超過一整箱。葛浩博的臺灣原民藝術蒐 藏似乎與他的伴侶,以及他兒時與玻里尼西亞人和華人小孩在(大溪地)熱 帶礁湖玩耍的記憶有關。 經濟動機也在蒐藏家解釋為何將一部分賣給臺灣的博物館或其他蒐藏家 時可見。歐德曼敘述了他部分賣出部分捐贈的策略。楊永智和葛浩博都提及他們的蒐藏現在比以前更昂貴。葛浩博快要變成部落藝術的經紀人了。教育動機包括有關蒐藏品的自學,到延伸至更廣的大眾。魏德文成為了與其蒐藏相關的歷史書籍的出版者。歐德曼詳述當初他學習蒐集古地圖時有一本「蒐藏家的聖經」。張益銘藉由成為紙錢的蒐藏專家,甚至還開了間私人博物館,彌補其早年失學。葛浩博將他的蒐藏看成對自己小孩的教育工具,讓他們能知道自己不只是法國人,也是臺灣人,而當個臺灣人的意義為何。私人蒐藏家不單有心理、社會、經濟和教育動機,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蒐藏――由是,他們自己――能永垂不朽。他們深刻地關懷臺灣某些物質文化的存續。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evelop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ollecting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It considers extended case studies of both autochthonous and resident foreign collectors in Taiwan, who collect ancient maps, woodblock prints, joss money, and Aboriginal art. Private collectors’ drive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ongoing reconfigu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ociologic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motivations. A second focal point concerns the particular relations between collectors and museums. Narratives around precious finds not only illustrate a poetics of collecting, they also underscore how private collectors assign value to material culture.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