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社會科學論叢 EconLit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民主轉型及其間對土地之情感模式的變化:BOT案的爭議及其在2014年之金門縣長選舉中的角色
卷期 11:2
並列篇名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the Change of Emotional Mode for the Land: The Role of BOT in The County Magistrate Election of Kinmen in 2014
作者 劉名峰
頁次 117-172
關鍵字 土地金門道德經濟情感模式反BOT運動文明歷程與比較EconLit
出刊日期 201712

中文摘要

在2014年的縣長選舉裡,金門出現了意外的結果,不僅李沃士前縣長以非常懸殊且與選前預測完全相反的結果未能連任,過去經常用來解釋金門選舉的宗族動員模式,其效果也降低了。對於此一現象,本文以選戰期間具關鍵性地位的BOT案爭議為研究對象,除了解釋何以短時間內選情翻盤,也提出了分析人與土地之間情感的架構:首先透過牟斯的三方交換模型,在「社會—政治—自然」間的關係裡解釋土地對於社群安全感之生成的重要性;其次,再發展出兩種情感模式的理念型,即「我群—他者」的二元模式,與在兩者之外再加上個具權威又能生成信任之第三角的三角模式,以及人對土地之態度的四種理念型:鄉愁、族產、公共空間,與商品;接著,配合金門社會強調經濟的慣習,再提出「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對比作為分析架構,並在具體層面上指出民主轉型與戰地政務的解除,使得「以政治為中心之道德視域」逐漸生成。據此,即指出了反BOT案的運動,與反國民黨與李沃士陣營結合,其中有的從政治道德所衍生的公共空間來批評BOT案,也有從「道德經濟/在地性—市場經濟/非在地性」的隱喻裡,以族產的符號來挑戰BOT案,並在選前最後階段翻轉了選情。此一事件再現了民主轉型過程中所生成的「以政治為中心之道德視域」,逐漸發展出人們對公共性的興趣,並建構了行政機構的「系統性信任」,它使得當地民眾對「道德經濟」裡的「社群」想像,逐漸由血緣上宗族轉化為地緣上的行政單位,也就是金門。換句話說,此一系統性信任的發展,不僅使得金門人的情感模式從二元向著三角轉化,也解釋了宗族動員逐漸失去效力的原因。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