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鵝湖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繫辭傳〉「一陰一陽」顯諸仁藏諸用的儒道義探討
卷期 544
作者 於光泰
頁次 021-035
關鍵字 陰陽易傳繫辭傳
出刊日期 202010

中文摘要

春秋時,孔子罕言性與天道,至戰國《易傳》思想陸續鋪陳,儒家上溯天命之性,率性之道,儒道兩家哲學思想的擴張,均使「天」、「命」、「道」、「性」等內在道德相互關聯。天命於人,即人道之所以為仁道,故縱向追尋是天地萬物具備於我,橫向探索是每個人同等同質的普遍性。《易傳》思想儒道會通,〈繫辭傳〉又為《易》理主要成分,其中討論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知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顯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陰與陽,顯與藏,體與用,形與質等,都是值得探討之本根。老子談「負陰抱陽」,其後《易傳》作者加入一陰一陽的道學,但轉化出儒家思想。道家則以虛無為體的天道,主張無為不爭,功成而不居,使民無知無欲的人生觀與政治觀。儒家則平鋪「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善性觀念,以仁觀仁,以知觀知,各適其性,當下呈顯諸仁。儒道都是「善」的意志表現,儒道會通在《易》學,明為各自表述,實則天道與人性相通,僅在於表述之殊異而已。儒家重「顯諸仁」,以兼善天下為己任。道家偏「藏諸用」,以無為教化下學自然觀,兩家均以道德會通,殊途同歸。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