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議藝份子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宮布利希的藝術再現理論初探
卷期 40
作者 林采穎
頁次 102-118
關鍵字 宮布利希再現〈木馬沈思錄:論藝術形式的根源〉〈面具與面容:對生活和藝術中相貌相似性的知覺〉
出刊日期 202304

中文摘要

繪畫是如何產生的?傳統的解釋為藝術模仿自然,而藝術家再現他們眼睛所見事物,此說明代表物像的來源是藝術家模仿事物的外形。然而藝術史學者宮布利希(E.H. Gombrich, 1909-2001)質疑這項觀點,並提出「再現(representation)起源於特定材料創造代用品(substitutes)」的說法。他於1950年出版著名藝術史通史著作《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勾畫出藝術再現的發展史。接續於1960年出版《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Art and Illusion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進一步用心理學方法驗證再現的概念。本文試析〈木馬沈思錄:論藝術形式的根源〉(“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 or Roots of Artistic Form”)與〈面具與面容:對生活和藝術中相貌相似性的知覺〉(“The Mask and the Face: The Perception of Physiognomic Likeness in Life and in Art”)兩篇文章,分別出版與發表於1951年4及1967年。5前者思考藝術形式的起源,可視為宮布利希後續著作《藝術與錯覺》的雛形。筆者認為,藉由考察此文可幫助理解宮布利希藝術再現的思考源頭。後者延伸自《藝術與錯覺》中有關漫畫的研究。文章中關注面容的再現,舉出大量藝術作品與生活的案例,並實際援用人的視知覺來說明人的生理反應在創作或觀看藝術品中發揮的作用。藉由觀看兩篇文章,以期更加理解宮布利希如何思考藝術再現的問題?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