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水保技術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水土保持局線上技術短講分享-融合安全及溪流環境功能之橫向構造物優化案例評估
卷期 17:1/2
並列篇名 Assess Stream Lateral Structures with Multiple Environmental Functions — A Case Study
作者 方韻如
頁次 028-029
關鍵字 棲地需求同功群垂向變動空間自然消能機制
出刊日期 202306

中文摘要

山區溪流橫向構造物的設置,可能造成土砂運移停滯、溪床高程局部改變,進而因改變棲地形成營力及原有的水文,而造成水域生物棲地退化及縱橫向廊道阻隔等問題。而隨著生態系服務共融治理的趨勢,及氣候變遷下澇旱皆成災的威脅,水土保持局的任務,已從只重視洪水治理,轉變為兼顧旱時及平常的河溪環境功能,因而需納入對河相的理解、實際針對治理目標進行規劃、結合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的方式維持斷面的環境梯度,對技術文件體系及決策機制也需有所調整。本計畫選擇宜蘭頭城大溪溪為案例,進行融合安全及環境功能的案例評估。大溪溪已知有95種以上的原生魚蝦蟹螺,為台灣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溪流之一,河海間移動物種佔92%;然2014-2016年進行兩期治理並於下游設置7座橫向構造物後,因功率集中固定位置而發生的上淤下掏、常使溪水伏流化形成斷流,而對洄游及河海交界生態產生重大衝擊而形成衝突議題。臺北分局歷經4年的公私協力共學後,於2020年試行第一座固床工開口。本計畫將「優化既有橫向構造物」設定為後續工程的主要內容,探討從現況課題研究到治理規劃評估的過程,並追蹤分析大溪溪前期治理工程對其他環境功能產生的後遺症,在確保水理安全達標的條件下,透過權益關係人訪談、生態現況瓶頸調查,提出優化目標;再以原地形結合治理後拓寬之河道產製二維水理模式並比較水深、流速、溪流功率等,做出構造物斷面及縱向的改善建議,並評估3種不同程度優化方案的可能效應。講末分享了2022年最下游5座固床工改善後的初期觀察,並從本次經驗提出對未來決策機制面及規劃設計面的建議。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