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裝甲兵季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論勤務支援能力對戰爭勝負之影響-以1941年二戰德蘇作戰為例(上集)
卷期 271
作者 陳少瑋
頁次 003-049
關鍵字 德蘇作戰勤務支援巴巴羅薩作戰運補方式
出刊日期 202403

中文摘要

一、歐陸霸權兩次入侵俄國,分別於1812年(以下,西元紀年)拿破崙率領歐洲聯軍及1941年希特勒納粹德軍發動爭俄之役,蘇聯藉廣裘國土與惡劣天然環境,雖在戰爭初期慘遭痛擊,當入侵者達攻勢極限,隨伴而至的是俄國酷寒冬日與雪融之際泥濘道路,入侵者最終鎩羽而歸。二、德國第二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征俄之役代名為巴巴羅薩作戰計畫(Operation Barbarossa)於1941年6月22日以北、中、南三個集團軍分別指向列寧格勒、莫斯科與基輔,企圖於東線戰場推翻蘇俄共產主義統治及擴展生存空間。三、蘇聯領土東西橫亙歐、亞兩洲,北部緊鄰北極海,南部烏克蘭與亞塞拜然緊鄰黑海與裏海,每年僅有短暫夏季(6-8月),冬季封凍與酷寒氣溫降至零下20-30OC,史達林統治下蘇聯並未完成大規模交通建設,交通主要幹道以鐵路為主,4-5月雪融至後造成大面積泥濘土地對農民而言,為一年當中最重要耕作期,但對於入侵德軍機械化部隊剛忍受度過嚴寒冬天,接著面對機械車輛深陷泥淖之中動彈不得,1941年夏季攻勢發動後,德軍進展速度不若一年前「閃擊戰」所凸顯天然氣後與惡劣交通使德軍擅長快速機動作戰模式,陷入僵持與對峙。四、勤務支援為戰鬥與生存持續力之根源,攻勢一方隨作戰進展不斷推進補給基地,再分送至前方後方或勤務支援區,在以前進補給點,支援第一線作戰,同時需後送戰損裝備與傷亡官兵,而其關鍵為補給線暢通,尤其運輸距離遠或遭地障與洋面隔絕,除地面鐵、公路運輸外,必須動用海、空運方能支援前線戰鬥,守勢一方具有勤務支援之便,可動用全民總力支援輸運,但最大弱點為遭敵方封鎖,導致持續戰力下滑。

英文摘要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