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2009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21世紀中的Ibsen主義:抉擇與信奉基本教義派之災害
卷期 2009
作者 薛孟仁
頁次 221-222
出刊日期 200912

中文摘要

Henrik Ibsen的詩劇Peer Gynt(1867)使他的戲劇生涯面對重大 的轉折點。它記錄了Ibsen詩劇偉大成就的盡端及頂點,亦在同時,Peer Gynt劇也顯示Ibsen劇作偏向每個人面對現實生活的心理及哲學層面的新觀點。Ibsen—次踏人哲學戲劇源起於他早期的詩劇--Love's Comedy。Ibsen借用了丹麥哲學家 Soren Kierkegaard的中心思想為此劇的題材。可惜的是,Love's Comedy在廣告效益中並無 成效。Brand劇中,記錄了Ibsen的第一次偉大成就,劇中許多的當代格言也明顯地受Kierkegaard的影響。劇中,牧師的訓言「孤注一攤」也暗指他走向毀滅。Peer Gynt不僅是繼BBrand劇後與其伴 行的不朽創作,現在亦與Goethe的及Shakespeare的Hamlet同時並列為空前哲學劇的鉅作之一。Peer Gynt比起任何的Ibsen的戲劇,最能表達Kierkegaard的思想。劇中描寫一位平凡男人只渴 望能贏得真實的自我及完全自由自在生活,此觀點也反映出 Kierkegaard最不凡的現代心理之洞悉。Par句时不只緊繫人生, 也是一部討論人們在抉擇時的懷疑與絕望悲劇故事,也正是 Kierkegaard在The Sickness unto Death書所列記的思想,它不僅決 定了 Peer的生命,也把他自己置於黑暗的反傳統英雄主義中。Ibsen 及其劇作,尤其影響21世紀關鍵的Peer Gynt劇,直接衍申於19世紀Kierkegaard現代自由的概念,也就是選擇自我的自由。信奉基本教義主義與當時期的Ibsen思想背道而馳。信奉基本教義主義 將個體的存在意義局限在無止盡及無知的深淵中,它並不在乎個人 或個人如何獲得自我,而其教義與宗教所孕育的宗旨則抿除了選擇 權的內涵,更將人們指引至背對現代世界的盡頭。因此,現在我們 需要更多的Ibsen戲劇以傳達反對世界信奉基本教義的災害。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