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問學集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論語》政治觀析論
卷期 15
作者 李雅嵐
頁次 51-66
關鍵字 論語政治觀正名
出刊日期 200804

中文摘要

孔子論主體的修養功夫,其主要核心即「仁」。例如,顏淵請問何謂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孔子指出吾人可由「仁」來作為自身修養的中心,「仁」既為人立身處事之道德主體,我們要問,如何能由此一主體對外開顯其作用,關鍵在「義」。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此處的「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說明禮實際上是依於義而成立,「義」為「禮」的根本,「禮」是由「義」對外的展現。因此,當林放問孔子何為「禮之本」,孔子並不直接回答林放的問題,而是轉以喪禮的儀文舉例說明。孔子認為喪禮之本並非在形式上的鋪張,而是表現合於「義」之「禮」,由此云「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至此,可知孔子的學說理論以「仁」為主體,「仁」是「義」的基礎,然而「義」必須透過「禮」顯現於外。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 如此一來,道德的主體價值是仁,而仁的開顯必須透過文化傳承,文化是否能薪火相傳,關鍵在政治教化。孔子儒學雖然重點在於道德主體的養成,內聖的根據在仁,但並非表示孔子不重視外王的政治,因為人文化成的背後促成者,即政治教化,孔子立說,最初是因於政治秩序的混亂。因此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即孔子對實際政治的基本觀點。實則,孔子的政治文化觀,在於合於「仁」之「禮」,合於「仁」之「義」。是以,吾人要問如何可能?孔子的回答是「正名」。此篇論文欲將由「正名」來討論孔子的政治思想。

英文摘要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