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臨床心理學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藥癮者自我效能與出監所後再犯現象之關聯性研究
卷期 7:1
作者 蔡震邦
頁次 012-012
出刊日期 201306

中文摘要

背景(Background) 國外研究顯示,自我效能高的藥癮者有著較好的復發預防能力(Larimer, Palmer與Marlatt,1999),而且Burling, Reilly, Moltzen與Ziff(1989)更進一步假設,藥癮者自我效能狀態不僅可預測治療結果,亦能做為藥癮復發的追蹤指標;國內一些研究也部分支持上述結論(陳筱萍,1998;洪嘉璣,2003;郭文政,2003;江振亨、黃琇瑄、程冠豪與林瑞欽,2004)。因此,本研究試圖釐清其關聯性。 方法(Methods) 「自我效能量表」係採用洪嘉璣(2003)修編自林怡慧、吳英璋編製的自我效能量尺,共20題;研究對象則為2010.1.~2011.3.實際出監所、筆者教區之受戒治人,239位有效樣本在入所時、出所前(間隔6個月)各填寫乙次自我效能量表,並透過高檢署前科資料庫查詢追蹤至2012.3.31.確認是否再犯罪。最後以存活分析(並扣除在監期間)來驗證自我效能是否具有預測力。 結果(Results) 一、 存活分析生命表顯示,所有個案再犯之存活中位數為613.61天;進一步檢視自我效能量表前後測分數差異發現,分數下降者再犯中位數475.34天,分數不變者再犯中位數585天,分數上升者再犯中位數高於900天以上。 二、 若將自我效能量表得分由低到高區分為五群組,存活分析Kaplan-Meier統計顯示,自我效能量表前後測得分下降至較低得分群者,與分數維持在同得分群及上升至較高得分群者,再犯達顯著差異(p=.036)。 三、 單獨檢視自我效能前測分數或後測分數、單獨追蹤再犯毒品罪或再犯非毒品罪,皆無法顯示相同趨勢。 結論(Conclusions) 運用自我效能量表前後測分數之變化,方能有效預測藥癮者出監所後再犯現象;而前後測分數下降,且後測落於較低得分群組者,則為相對之再犯高風險樣本。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