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臨床心理學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活下來的理由與憂鬱及自殺行為
卷期 5:1
作者 洪曼婷李述富高之梅
頁次 037-037
出刊日期 201106

中文摘要

目的:研究指出危險因子的出現和自殺行為有關。Grosze等人認為除了確認出危險因子,亦應努力於強化保護因子對個體的的正向作用。根據Frankl的研究指出,對生活的信念和對未來的預期,是集中營存活者活下來的關鍵。Linehan亦說明個體的信念系統對採取自殺行為與否有很大的影響;並發展出Reason for Living Inventory,在不同認知向度上,衡鑑個體這些信念的強度和因應技巧。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評估本土化之「活下來的理由」問卷的效度,以提供自殺及自我傷害行為相關研究的正向思考理論模式。
方法:台中及新竹地區大學生116名(男:50名,女:66名)於簽署知情同意書之後,填寫「活下來的理由」問卷(包括:「對未來的正向預期」(PEF)、「對親友的情感」(AR)、「對社會評價的恐懼」(FSD)和「宗教信仰的支持」(RS)四個分量表)、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版及自殺行為量表。
結果:全量表總分與各自殺進程量表分數均有顯著負相關(r = -.29~-.35, p < .05)。PEF以及FSD兩分量表與憂鬱量表分數有顯著負相關(r = -.32,r = -.18, p < .01)。ANOVA結果顯示處於不同自殺進程的受試者在「活下來的理由」問卷各分量表上有所差異(PEF: F(3, 110)= 38.14;FSD: F(3, 113)= 4.84;AR: F(3, 114)= 8.13;RS: F(3, 113)= 10.26, all p < .05)。
結論:本研究發現,持有越多「活下來的理由」的個體其自殺危險程度較輕微。憂鬱程度較高的個體,對未來的正向預期較少;在考慮採取自殺自傷行為時,亦表現出對社會評價較高的恐懼。當考慮是否採取自殺行為時,相較於其他各組,從無自殺意念組對各類活下來的理由都有較高的重要性評估。本研究結果顯示「活下來的理由」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研究結果可提供校園自殺及自我傷害行為正向的預防和介入的參考架構。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