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臨床心理學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溝通之鑰—此時此刻的傾聽與同理
卷期 5:1
作者 謝雅琪曾嫦嫦
頁次 060-061
出刊日期 201106

中文摘要

目的:親子溝通障礙是兒童臨床常見的問題,本個案報告討論如何增進家長傾聽的能力,讓家長學習傾聽、瞭解與接納兒童,並提供合適管道塑造兒童的適當行為。
方法:基本資料:案主(C)9歲,國小三年級男生。案母(M)41歲,高職畢,單親。主訴問題:案主有多次在家順手拿錢的紀錄,在學校看到喜歡的東西也會隨手拿取;親子幾乎每天都因日常生活瑣事而有口語衝突。心理治療結構:治療目標是改善C不當行為和親子溝通模式。C與M共接受6次治療。每次治療(S)1至1.5小時,以先C再M的個別或聯合會談模式,由實習和督導臨床心理師(P)共同執行,療程約3個月。心理治療歷程摘要:S1,M認定C製造噪音而責備C時,經P提醒,M能警覺到自己有太快認定C又犯錯的習慣。S3,M問不出C自行剪髮的原因,P假扮C與M練習溝通,每當C困難針對M的問題回答時,M會不斷提出假設,並以威脅、示弱或利誘的方式要求C回答。其後P與M換角,M假扮C,P以「模仿M的方式」及「溫和接納的方式」假扮M,並請M表達假扮C的感受。M顯得焦慮,並表示前者的方式較佳,因為感受到對方是真心關心自己,並且「想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但當P請M回報過去類似的經驗時,M表示通常C會「心不甘情不願的招了」,顯示當以過往的例子思考時,M能觀察到C的反應,但當M身在情境中且感到焦慮時,則較傾向以問題處理的方式因應,困難依循C的反應而修正自己的假設1。M等不及C反應就急著假設或做處置,可能引發C更大的焦慮而無法回應。P同理M的急切,協助M了解C在表達上的困難,C需要M不預設立場地耐心引導。S5,M報告C二度剪髮,P以不批判的態度探詢C,C「我喜歡剪光頭」,P「是因為剪光頭很帥嗎?」,C「(搖頭),媽媽每次都給我穿很多衣服,很討厭,都跟她說我不要穿了」,P「所以你剪頭髮是因為覺得很熱嗎?」,C(點頭)。M恍然「幾個星期都問不出來,原來他的想法很單純」。M報告C曾說過類似的話,但M以為是C想轉移話題。M因當下的觀察而體會傾聽之重要性2。S6,C和M帶著笑容進門,兩人分別報告親子衝突少了很多,M嘗試與C「做好朋友」,開始在過去常發生衝突的事件上徵詢C的意見,尊重C的決定。C作業有困難,M教C方法查詢,不像過去直接幫C完成。M表示此作法讓自己減少生氣,親子關係更親密,並分享C表示長大後會照顧M,讓M很窩心3。
結果:C未再出現偷竊的行為,親子關係改善,親子良性互動開始建立。一個半月後,P致電M徵詢同意以無法辨識個人資料的方式公開治療歷程,以利學術及臨床實務交流。M欣然同意,並表示與C的關係「在努力中」。
結論:1.在處理親子問題時,仍需先接納、同理家長的狀態,並且增加其穩定度,才能使其在處理兒童的問題時不被自己的情緒影響,而以更客觀的角度教養兒童。2.對家長而言,認知上的理解與行動的落實未必能同步,以角色扮演教導家長學習同理心的效果可能因人而異;治療過程中掌握處理「當下」親子互動的困難,幫助家長體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兒童時,會有不同的效果,進而增強家長改變的動機。3.當家長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並且改變時,兒童亦會給予家長正向回饋(改變),親子關係改善,有效的雙向溝通得以建立,兒童的負向情緒、行為困擾得以減少。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