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臨床心理學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初探母親對ADHD兒童行為之歸因歷程
卷期 6:1
並列篇名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others Attribution to the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ADHD
作者 李于欣黃惠玲胡中凡林君昱
頁次 024-024
出刊日期 201206

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採歸因研究典範,探討父母困難管教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ADHD)兒童的歷程。回顧相關研究,須考量六類變項,包括(1)歸因作業方式,可分為歸因選擇(個人因素、刺激因素和情境因素)與歸因向度評量(內外控、控制度、全面性和穩定度等向度),(2)兒童行為種類(正向、負向),(3)行為發生之條件(同意度、區辨性及一致性等之高低),(4)兒童有無ADHD診斷,(5)父母有無ADHD孩子(有無接觸經驗),(6)歸因判斷歷程之測量方式(問卷行為反應量與fMRI腦神經反應活動)。本篇論文呈現初探研究結果,主要是以問卷測量方式,探討歸因作業方式、兒童行為種類、行為發生之條件及兒童有無ADHD診斷如何影響母親對兒童行為的歸因歷程。
方法:本研究的對象為台南地區130位國小兒童的母親,隨機分派為ADHD問卷組(76人)與正常發展兒童問卷組(82人)。兩組問卷的兒童行為描述句相同,都包括歸因選擇與向度評量作業方式,但指導語分別要求母親對過動症兒童或正常發展兒童作行為歸因。
結果:(1)歸因向度評量作業方式,ADHD問卷組母親相對於正常發展問卷組母親評定兒童正向行為是較外在、不受控制、跨情境和空間上較不穩定發生的;相反地,卻評定其負向行為是較內在、不受控制、跨情境和空間上較穩定發生的。(2)歸因選擇作業方式,ADHD問卷組母親與正常發展問卷組母親歸因模式相似,在HLH(高同意度、低區辨性、高一致性)和LLH(低同意度、低區辨性、高一致性)發生條件皆做高比例的個人因素歸因。
結論:本初探研究顯示兒童的ADHD診斷影響母親對兒童行為的歸因,因此,近期內會再進一步以本研究的問卷探討父母有ADHD孩子是否容易對兒童的負向行為做個人因素的歸因,未來也將以fMRI了解母親對兒童負向行為做個人因素歸因的訊息處理歷程與腦神經活動之關聯問題,進而設計適切矯正父母管教行為的介入方案。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