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臨床心理學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適應性疾患伴隨憂鬱及焦慮混合情緒之認知基模與信念發展歷程:個案報告
卷期 6:1
作者 藍羚榛廖俊傑
頁次 078-078
關鍵字 adjustment disorderanxietydepressed moodcognitive schema
出刊日期 201206

中文摘要

目的:由於以核心基模為焦點是短期治療有效的關鍵(Freeman & Davison, 1997, p.8),為提升治療效能,以避免適應性疾患後續造成更嚴重的危害。本報告呈現初次發病之適應性疾患伴隨憂鬱及焦慮混合情緒的個案,以「基模驅動行為歷程」釐清早年基模如何影響其生活、初發適應性疾患及伴隨情緒困擾的過程,進而分析可能轉化為更特定、嚴重的其他精神障礙之認知發展歷程,作為日後對於此類個案進行更具效益的短期治療介入之相關探討。
方法: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一位38歲已婚男性,初次發病「適應性疾患」伴隨憂鬱及焦慮混合情緒的個案為例,運用會談資料之整理、分析及歸納,從中釐清其認知基模發展歷程。
結果:(一)早期適應不良基模:個案自早年接受案父「有功沒賞、打破要賠」之教養方式,因而發展出「無能」、「失敗」之基本基模;個案應案父要求達成規則,且較缺乏情感交流,引發「嚴苛無情」之次級基模;個案自幼表現符合標準但未獲稱讚,發展「尋求贊同」的基模。此些早年基模在被引發前處於無活動狀態,故反映於潛在假設與情緒狀態(如:較悲觀);個案20歲時與友人合夥開餐廳失敗結業事件,導致早期基模被引發,開始對訊息進行挑選、編碼和詮釋且日趨複雜以維持基模,並伴隨較強烈的情緒反應。(二)基模驅動行為歷程:(1)基模維持:認知層面採取「災難化」、「斷章取義」和「低估正面訊息」偏誤思考,發展出「我是無能的」、「我達不到設定標準」、「我是不能勝任的」認知信念,對工作失誤深感自責、挫敗,強化早期基模,產生無助感、憂鬱情緒。(2)基模補償:個案採過度要求完美、設立「應該」和嚴苛的規則、關注時間與效率(例如:連續工作10小時;假日不斷工作),以停止早期基模之無能感和憂鬱情緒(初級情緒逃避),然而過度基模補償使其壓力及焦慮情緒日漸提升,案父批評個案無法獨自經營工廠,導致其補償基模失敗,再度強化其早期基模。(3)基模逃避:當基模補償失效會再度引發更憂鬱之情緒反應,個案為逃避可能引發基模運作的情境,因而發展出認知逃避(如:極欲結束工廠和離婚)、情緒逃避(如:絕望、自殺意念)及行為逃避(如:逃避工作),以隔絕被基模引發之憂鬱情緒(次級情緒逃避),若未加以介入,可能逐漸發展為更嚴重的情緒疾患。
結論:個案的早年基模在生活中日漸複雜、僵化,以失敗、情緒抑制和吹毛求疵的認知扭曲方式一再強化、驗證「失能基模」之歷程,使其內在自我強度逐漸減弱,不足以因應過去可處理的壓力;根據基模補償、逃避歷程造成憂鬱和焦慮情緒,針對認知基模維持、強化及衍生偏誤認知之歷程,整理出指向適應性疾患伴隨憂鬱及焦慮混合情緒個案,以認知基模為焦點的治療方向之相關討論。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