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臨床心理學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個案報告:以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之成效評估
卷期 6:1
作者 潘威富吳景寬
頁次 090-090
出刊日期 201206

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是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輔以生理回饋及放鬆練習,以減輕強迫症患者對其強迫行為之頻率與強度,藉此重新檢視家庭關係,並增加自我效能。
方法:個案是一位35歲的未婚女性,學歷是專科畢業,主訴罹患強迫症近20年,其強迫症狀因持續惡化故尋求心理治療。個案的強迫症狀包括洗手、洗澡花費比平常更多的時間、重複檢查門鎖、車燈、水龍頭、重複數錢、洗衣服前頻掏口袋擔心有物品忘記取出;瀏覽中文字會重複閱讀,看電影跟不上字幕速度,因此對閱讀書報感到痛苦,但瀏覽英文字、聽力與溝通則無問題;個案寫字會重複出現描繪、圈字等儀式行為,抵銷行為是重複檢查到手痛,內在語言告訴自己已經好了,及利用時間緊迫性強迫自己離開等,由於個案發展出自己一套抵銷策略,外界認為個案是一名認真追求完美的人,但其內心卻十分痛苦,且強迫症狀的種類有持續延伸並增加重複檢查的頻率。個案定期接受藥物治療之外,亦接受每週一次的認知行為治療,配合生理回饋儀學習放鬆技巧,共計十次。會談過程可知個案的強迫行為的形成與原生家庭的教養有關,個案為家暴受害者,對外界環境缺乏安全感,發展出不當的因應技巧,其非理性的信念包括武斷的推論、過度類化、選擇性摘要,其核心信念為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愛的。治療師協助個案排列出強迫行為的焦慮階層,由難度最低項目開始逐步進行,並追蹤焦慮分數的變化,逐一提升焦慮階層,配合認知治療,直至最高階層。
結論:個案在治療初期感到焦慮,原因包括來至陌生環境、對治療師坦露原生家庭關係感到不安、原本壓抑的負向記憶又再度浮現,並需重新檢視強迫症的種類與頻率等,但隨治療進程有明顯緩解;要個案放棄原本的抵銷策略是一挑戰,治療師持續教導個案覺察情緒感受、評估情緒強度,提取自動化想法,瞭解並挑戰自己的非理性想法,以合理思考進行自我對話,每週填寫家庭作業以評估強迫行為的頻率;個案透過生理回饋儀學習漸進式放鬆法,學習控制身體的緊張度以降低焦慮。最後,個案由心理治療及生理回饋練習中得到助益,自評其強迫症狀有明顯減輕,但仍建議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以穩定情緒。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