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目資料

臨床心理學刊

  • 加入收藏
  • 下載文章
篇名 少年性加害人犯罪歷程分析—以某機構少年性加害人輔導團體為例
卷期 6:1
作者 蘇俊賢廖敏玲林耿樟
頁次 016-017
出刊日期 201206

中文摘要

目的:經過兩年多少年加害人輔導教育工作,深感少年加害過程與成人不盡相同,因此,透過團體輔導的少年性侵害加害人的犯罪過程分析,以便將來作為修正少年性加害人團體輔導課程之參考。
方法:本研究對參加少年性加害人於團體課程中填寫犯罪歷程作業,治療者收集資料之後歸納分析,以瞭解少年性加害人在性犯罪的性需求、想法、情緒、行為的關聯。歷經兩梯次團體,收集十三位少年的犯罪歷程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少年性犯罪前主要動機為滿足性需求,對象包括女友(4人)、妹妹(1人)、朋友(4人)與陌生人3。犯案前少年均有想做愛或是性幻想做愛情節過程。另外,少年的回答中僅有一位是犯罪當晚才有性交的想法。其他有人想到性愛的程度依序為隨身帶著保險套,重複提到性話題、見面前想到、想了3至5次、前兩天就有想法、想了一週、想了兩至三週或想一個月。也就是說沒有少年性加害人是臨時起意的。少年想到的內容以「如何達到性愛目的」為主,例如:計畫(如何得手?想要認識她、賺到了機會難得、怎麼得到她、想趁睡覺的時候偷摸、等她來要怎麼說?帶她去哪裡?怎麼做?想地點、找沒有人的地方、先買禮物給她、問她要不要去汽車旅館玩玩看、等她睡覺時問她要不要?她應該會答應、在一起如果沒有拒絕就可以發生性關係、帶她回家,睡覺時再上、想找個隨便得女生)。其次是「顧慮」,雖然少年說不出違反哪些法條,但是知道發生性行為之後可能會付出代價,所以她們會想到的是:該不該打電話給她媽媽、事前用套子、怎麼不被發現、怕被發現、她翹家怕出事、只要都不說沒有人知道、想到後果(被關)。而較為扭曲的想法為這位小姐哈我很久了,應該會馬上答應、我是被她引誘暗示、她生過小孩,聽說她很隨便或是她很騷,應該不會告我。少年的「生理心理覺醒」為感覺到緊張、刺激、興奮、整個飛起來。出現性興奮、勃起(硬起來)、心跳快、太high了,亂跑亂跳、下面有感覺等生理反應。接著進入「犯罪前的階段」,包含著計畫(等她睡著、上網找網友約出來、等其他的人都走了、討論去找一個隨便的女生、跟朋友談論到去上她)、性幻想(只想做愛、只想性愛過程、想如何才有性行為、想吻她)、性興奮更增加。專注(焦點在她身上、忽略其他人、心裡只有她)、一邊想著採取怎樣的行動、忽略不相干的訊息(忘記要做什麼、忽略時間、忽略其他的事情、只對性有感覺),醞釀的過程類似沉浸狀態(Csikszentmihalyi, 1975),特徵是意識集中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不相關的知覺跟想法都被濾掉,並且喪失自覺,只對明確目標和明確的回饋有反應,透過對環境的操控產生控制感。接著是「性行為過程」,犯罪型態以合意性交最多,有8人、強制性交的有4人、強制猥褻1人。而「犯罪後想法」主要是擔心最多,如怕被發現、怕家人知道、怕她跟別人(或朋友)說、怕她媽媽知道帶她去醫院檢查、怕被抓去關、怕被告、擔心後果及對女方身材失望後悔。心情都是負向的,顯示對於與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係都存著顧慮與擔心。有4位少年發生性關係採取外歸因(她自願的、是她暗示我的應該不會告我)而較少擔心。
結論:少年性知識來源習自網路、媒體、同儕,是經驗或社會化所致。少年性行為概念可視為事件基模,它是在性活動發生順序的認知腳本,即使過去少年可能無性行為經驗。其性行為的認知腳本提供了對未來的預測、設定目標與製定計劃的基礎,使個體能夠設定達成目標的策略。腳本行成之後就跟衛星導航一樣,Taylor & Fiske (1978)稱它是「頭頂上的現象」,引導個案遵循既有的腳本行事。少年在性犯罪之前,案例中均有一段時間的醞釀與計畫,且達到性行為目的之前,其動機性行為類似沉浸狀態,少年會完全的投入其中、忽略其他訊息、越來越興奮、去抑制化,依據其認知腳本進到危險情境,並一步步接近被害人而達到性行為的目的。因此,少年性加害人輔導的策略在於認知教育與行為演練,協助少年覺察他的性加害行為的腳本的每個過程(壓力源/慾望、想法、情緒、生理反應、危險情境、逃避策略),認識所違反的法律,強化不當性行為與顧慮(判刑、坐牢、保護管束)的連結,進而促使性加害人有改變的動機,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英文摘要

本卷期文章目次

關鍵知識WIKI

相關文獻